版本 |
發布年份 |
最大速率 |
常見接頭 |
特色 /說明 |
USB 1.0 |
1996 |
1.5 Mbps(Low Speed) / 12 Mbps(Full Speed) |
USB-A、USB-B |
第一代,主要用於鍵盤、滑鼠。 |
USB 1.1 |
1998 |
12 Mbps |
USB-A、USB-B |
改善相容性,成為早期普及標準。 |
USB 2.0 |
2000 |
480 Mbps(High Speed) |
USB-A、USB-B、Mini-USB、Micro-USB |
支援更多裝置(隨身碟、相機、印表機)。廣泛應用。 |
USB 3.0 |
2008 |
5 Gbps(SuperSpeed) |
USB-A(藍色)、USB-B、Micro-B |
速度大幅提升,支援高解析度影片傳輸。 |
USB 3.1 Gen 1 |
2013 |
5 Gbps(同 USB 3.0) |
USB-A、USB-C |
名稱更動,部分廠商仍稱 USB 3.0。 |
USB 3.1 Gen 2 |
2013 |
10 Gbps(SuperSpeed+) |
USB-A、USB-C |
改善編碼效率,傳輸更快。 |
USB 3.2 Gen 1x1 |
2017 |
5 Gbps |
USB-C(逐漸成主流) |
規範整合,名稱統一。 |
USB 3.2 Gen 2x1 |
2017 |
10 Gbps |
USB-C |
繼續推進 USB-C 普及。 |
USB 3.2 Gen 2x2 |
2017 |
20 Gbps |
USB-C |
使用雙通道,速度翻倍。 |
USB4 (基於 Thunderbolt 3技術) |
2019 |
40 Gbps |
USB-C 專用 |
整合 Thunderbolt 3,支援資料、電源(PD 240W)、影音(DP Alt Mode)。 |
1. USB 1.x → 2.0:初期主要解決 周邊連接 問題(滑鼠、鍵盤、隨身碟)。
2. USB 3.x:大幅提升 傳輸速度,但命名複雜(3.0 / 3.1 / 3.2)。
3. USB-C 接口:從 USB 3.1 開始普及,逐漸統一標準,取代 A、B、Micro。
4. USB4:與 Thunderbolt 3 整合,一條線就能 充電 + 傳輸 + 影音輸出。
1. USB Type-A
2. USB Type-B
3. Micro-USB (Type-B)
4. Mini-USB
5. USB Type-C
6. Lightning (Apple專用)
USB Connector應用比較表
接口 |
是否正反插 |
常見用途 |
最大速度 |
特殊功能 |
USB-A |
不是 |
電腦、主機、充電器 |
USB 3.2 可達 20Gbps |
普及最廣 |
USB-B |
不是 |
印表機、掃描器 |
USB 2.0 / 3.0 |
設備端常見 |
Micro-USB |
不是 |
舊手機、行動電源 |
USB 2.0 / 3.0 |
行動裝置普及,但已淘汰 |
Mini-USB |
不是 |
舊相機、MP3 |
USB 2.0 |
已過時 |
USB-C |
正反皆可 |
手機、筆電、螢幕 |
USB4/Thunderbolt 40Gbps+ |
支援 PD 快充與影像輸出 |
Lightning |
正反皆可 |
iPhone、iPad |
USB 2.0(部分 iPad為 USB 3.0) |
Apple 專屬 |